?
5月17日,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張玉明教授《無相之象——張玉明云岡造像攝影》展走進大同市美術館。這是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及大同大學師生5所院校博士、碩士、本科生組成的團隊為期一周的山西田野調查活動第一站,也是山西大同大學與大同市及省外多所知名高校開展合作、服務地方的重要舉措。當天上午,張玉明教授與在場的150多名參加研學的學生共同探討交流攝影拍攝心得,深入探究造像藝術攝影的魅力所在,進行深層次交流。
山西大同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姚麗英,黨委常委、副校長史水鴻親臨現場。姚麗英致辭,她表示,山西大同大學熱誠地歡迎來自各知名高校的嘉賓學子們參加本次研學,希望大家通過發現美的眼睛和欣賞優秀作品來共同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云岡故事,傳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體意識,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留下關于大同研學活動的美好回憶。
“無相之象”是張玉明教授多年來的心血,在過去的近十年間,張玉明教授行走于大同云岡石窟及山西各地,以極具內涵的攝影語言,記錄獨具特色的山西文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曉凌認為,“無相之象”主題作品從人、事,物三個方面進行描繪,再現實景在藝術家頭腦中的感觀印象。黑白色調將光影突出,通過構圖展現意境,紋理展現質感,對云岡石窟“無相”的哲理性進行深入地表達,讓參觀者感受到靈魂的沖擊。
張玉明的講座《無相之象——歸于攝影藝術本身的五個特征》從被稱為美國當代攝影家薩考夫斯基提出的“它本身、框取、細節、時間、優勢點”5個攝影藝術共同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攝影語言作為藝術與哲學的內在關聯。他認為,照片和照片上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不確定的,因為它印證的是藝術家的內心。攝影家的信息純粹是視覺化的,“照片中表現的任何含義只能看不能說”;不相干的事物框取在一個畫面內也能產生新的象征,這就是其框取的作用和意義所在;由形狀、線條、明暗、質感、趣味中心組成的“細節”,是拍攝對象“固有”的,而不是像繪畫那樣是“給予”的;照片是對時間流的截取,也就是某個時間段的表達;其“優勢點”在于把俯視與仰視、長焦與廣角、隱藏在影子里,通過玻璃的反光,帶給我們不同凡響的攝影經驗。
講座結束后,在場研學的同學與張玉明教授進行更深層次的學術探討,張玉明表示,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離不開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創造性的思考,同學們應該先從理論上的知識出發練習,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攝影風格。(常瑞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