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生來是英雄,因為需要,他們義不容辭地選擇了逆向前行。他們扛責在肩、勇挑重擔,用平凡之軀撐起必勝信念,用點點微光照亮希望之路,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師者英雄”。
10月底,我校出現第一例陽性病例后,新聞與傳媒學院團委副書記楊玲臨危受命,逆行進入如月苑1號樓,獨自承擔起風險區的各項防疫工作。從一層到五層,再從五層到一層,不停地上下樓奔波,100多間宿舍,一個一個地敲門,為學生們分發溫度計、N95口罩等防疫物資,不厭其煩地叮囑同學們要及時測量體溫,不要在公共區域活動,如果上衛生間務必要戴好口罩……;從宿舍樓前到樓內,再從樓內到宿舍樓前,她不停地來回穿梭,為600多名學生搬運著一箱箱方便面、面包、牛奶、餐品……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下,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
核對信息數據,統計學生體溫,為學生排憂解難;發放物資餐食,維持樓內秩序,對接轉運工作……從早上7點進入工作區域到第二天凌晨2點將所有學生全部轉運到匯智北苑隔離點,她忙到沒有喝一口水,沒有吃一口飯,她用愛與擔當守護著學生的健康與安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11月2日,文學院教師李曉璐、楊馥菱,云岡學學院賈茜作為第二梯隊再一次逆行而至。3日至4日,我校如月苑3號樓幾百名密接者迅速轉運至匯智苑。事發突然,從未經過如此“大陣仗”的3位柔弱女子,承擔起超乎想象的防控重任。此時正是大同市平城區管理團隊剛剛組建,來自不同單位素未謀面人員因疫情防控走到一起的“磨合期”,管控面大、缺乏經驗、物資短缺等始料不及的問題帶來多種挑戰。3位年輕的志愿者沒有抱怨,沒有推諉,沒有退縮,而是挺身向前,迎難而上:在這里,她們充當“線上聯絡員”,上傳下達學校的各項防疫政策和指示精神,溝通協調隔離點的各項具體事宜;在這里,她們又是“心理疏導員”,用一個個電話、一條條信息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做心理疏導,“孩子,你的藥馬上就到,我們就在你身邊”“孩子別怕,老師們在這里守護著你們”“孩子,沒事的,老師們會盡全力保護好你們”……;在這里,她們是“搬運工”,在消殺物品、生活用品、醫藥物質的分揀、裝卸與發放中,總是能看到她們的身影;在這里,她們還是“組織員”,負責著學生轉運、信息統計等眾多繁重的工作;在這里,她們同時是“宣傳員”,在抗疫工作之余還不斷將同大齊心抗疫的故事和精神傳遞給隔離區的師生,為大家加油鼓勁。
管理團隊為學生分發防護物資、生活用品
為加大校外醫學隔離點的管理力度,校黨委副書記劉洪親臨現場,靠前指揮;新聞與傳媒學院主持工作副院長郝春濤、醫學院黨委副書記李凱軍和幾位剛剛入職不久的輔導員先后“加盟”,為匯智城的疫情防控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基地對接組、信息資料組、后勤保障組、醫療服務組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各項防控工作有序展開。
為緩解學生因擔心感染而引起的焦慮、緊張心理,管理團隊建立了文學、新傳、云岡和商學四個大學院學生群,分別由隔離點輔導員擔任心理輔導角色,在滿足各種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全力做好心理疏導、思想引導工作。由李凱軍帶領3名具有醫學背景老師組成的醫療服務組,線上診斷,答疑解惑,給學生們送來溫暖和寬慰。7日晚間,文學院一名急患結節性紅斑的學生出現緊急情況,隔離點負責人與平城區管理團隊密切配合,與四醫院120急救車和大同大學附屬醫院取得聯系,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使該生及時獲得針對性診治,并于次日凌晨順利返回隔離點。
從11月13日起,按照疫情防控“新二十條”規定,隔離點符合解除隔離條件的學生“返校”工作提上議事日程。如何安全、平穩、有序地返回學校指定地點,考驗著團隊的管理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根據劉洪副書記指示,郝春濤、李凱軍與大家共同制定了詳細的《匯智北苑集中隔離點返校方案》,團隊成員分工合作,責任到人,密切協調配合,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每一個環節工作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是日晚間開始,學生分5批順利返校。在此期間,與平城區隔離點各區長對接上報解除隔離名單、等待批文、聯系轉運專班車輛、通知學生做好防護、有序下樓排隊上車,忙得不可開交,每個工作人員都體現出空前的團結奮進和忘我犧牲精神。劉洪副書記更是不畏寒冷,親臨指揮,讓大家信心倍增、干勁十足,隔離點的同學們,也體現出一個大學生的高素質和紀律性,高度配合轉運工作,確保大家安全平穩返校。
劉洪親臨現場指揮學生返校工作
雨水無聲澤萬物,大愛無言暖人心。匯智北苑隔離點的每一位志愿者,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堅決貫徹執行校黨委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為每一位進駐的學生保駕護航。(郝春濤、楊玲)